田野上奏响青春之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9-02-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上接第一版)

  在积极融入农村、带领村民们致富的同时,大学生“村官”也获得了村民的认可。2007年派往薄弱村工作的1011名大学生中,已有533人通过领办、合伙、入股等形式创办各类实体368个,吸纳创业基金3547万元,提供就业岗位7244个。他们中有7人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231人担任了村党支部副书记,113人担任了村委会主任或副主任,还有13人成为市、县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

  风好正是扬帆时

  昆山市率先一步,积极帮助大学生“村官”进行人生规划,实施了“135”培养工程。昆山市委组织部长张雪纯说,“1”是用1年时间站稳脚跟,赢得信任;“3”是用3年时间胜任岗位,发挥作用,能够独当一面开展工作;“5”是用5年时间全面提升,业绩明显,群众认可。

  江苏积极帮助大学生“村官”尽快进入角色。江苏省县乡村三级党组织建立结对帮带制度,挑选经验丰富、事业心和责任感强的基层干部对大学生“村官”进行一对一帮带;省委还分批组织千名大学生“村官”赴华西村集中培训。

  江苏还积极回应大学生“村官”的创业热情。江苏省科技厅、农林厅专门为到村任职大学生提供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致富信息;南京林业大学、扬州大学等高校与有关市携手共建“源头工程”,聘请科技导师对到村任职的大学生进行创业指导;各地财政部门拨出专款,设立“到村任职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优先发放贴息扶贫贷款。

  江苏着力在“流得动”上进行机制创新。除了在考研、考公务员方面给予相关的政策激励外,还酝酿将大学生“村官”的培养与党政机关公务员及选调生的选拔渠道打通,与后备干部培养渠道连接,形成“人才到基层去、干部从一线来”的科学培养机制。

  好风虽能借力,破浪方能扬帆。在温室里长不出能经风雨的花朵,在机关大楼里培养不出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这是新时期大学生“村官”们的共识。而正是怀有这样的昂扬斗志,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学子毅然奔赴新农村建设主战场,在广阔的田野上谱写着一曲曲动人的青春之歌。

  据新华社南京2月19日电